第143章 驻军匈奴?一箭三雕之举!(求
杳鱼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43章 驻军匈奴?一箭三雕之举!(求,操控祖宗,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,杳鱼,起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143章驻军匈奴?一箭三雕之举!(求月票)
思索间。
匈奴反应却是不慢。
唯恐刘彻反悔一般。
直接双膝跪地。
“多谢汉帝陛下隆恩。”
刘彻微微摆手
“朕的赏赐择日便会送抵,你且暂时退下吧。”
屏退匈奴。
刘彻简单地扫视了一圈。
却是能够看到。
朝堂之上。
随着刚才张旺川的话音落下,整个朝堂似乎被震惊到了一般。
依旧是沉默。
良久。
便是些许的骚动。
“陛下,还请三思啊陛下!”
有朝臣走出队列。
屏幕前的张伟借着余光看到了一道模糊的身影。
似乎是新人。
来人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。
颇有一副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忠臣感。
身上,一袭得体的着装,将其气质衬托的超凡脱俗。
样貌不太年轻,
似乎是已经历经沧桑。
这是张伟的第一反应。
但。
随即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。
只是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来人。
也是。
来人应该是经历了景帝时期。
就是潜心学问。
与张家接触不多。
张伟只能说是有所耳闻。
“陛下,臣董仲舒,不愿见到我大汉助纣为虐,故而,臣希望陛下能够三思!匈奴本就是我大汉死敌,矛盾根本就不可调和。倘若真的听信张尚书所言,让其了解我大汉步卒实力,未尝不是自断臂膀。未来,若是有羕,我大汉必将全面落入下风!”
“陛下,依照臣之所见,我的大汉须坚壁清野,让其南下劫掠者无所收获。互市一事势必不能持续,必须对其严防死守,断其物资。之于匈奴,我大汉必须表达出应有的态度!”
却是听到。
董仲舒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。
张伟倒是连连点头。
这一波分析,足可以体现出董仲舒的才能。
看样子,他不仅是当世大儒。
于军事亦是有所涉猎。
能力很不错。
只是。
他口中的话语,让不少朝臣皱起眉。
本以为他跳出来阻止张家。
类似韩安国这样的实权派,对此是喜闻乐见的。
再者,看他的装扮一副儒生的模样,应该是与刘彻大力提拔儒生有很大的关联。
如此一来,此人的身份很好解释。
刘彻赏识。
加上立场一致。
能力肯定也不差。
自然是值得交好。
然而,他的话之于韩安国等人却不是那么友好了。
所谓的坚壁清野,所谓的取消互市。
不就是变相地与匈奴交恶吗?
眼下的大汉朝堂,依旧是投降派占据朝堂的主体。
即便是张家之前的据理力争,都暂时处于下风。
更别说眼下这个在朝堂上没有任何根基的儒生了。
是,陛下是你的靠山。
但。
显而易见的是,陛下不可能为了你去选择得罪其余的一大批人。
再者。
伱又并非是张家这样的庞然大物,与刘彻交情深厚。
刘彻对你的不过是欣赏。
远未到照顾周全的地步。
即便是,这么一位儒生日后的地位成就可不低。
屏幕前的张伟清楚,后面的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他董仲舒在其中扮演的可是关键人物。
不过,眼下,刘彻刚刚对儒家有意,尚且还没有到大力的推崇的地步。
如此一来,董仲舒还未完全成长起来。
此时,他却跳出来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。
怎么?是欺我大汉朝臣无人?是欺我大汉朝堂没有忠臣吗?
初出茅庐,虑事不周也难怪。
却是能够看见。
队列首位,韩安国主动向左一步。
“董博士,此言差矣。陛下之所见,岂能是我等臣子能够轻易揣测的?张尚书之思虑,又岂是尔能简单便能想清楚的?虽说臣亦是觉得,向匈奴派遣军队一事需要好好思虑。然,张尚书之前所做一切,与匈奴互市、通商,取得的成效已经是初步显现。我大汉边关近阶段安定如初,边关之民无不不歌颂陛下之恩德。”
“如此,足可以见识陛下之英明,张尚书之思虑,岂能是尔等说取消便可轻易取消的?董博士为国为民之心,我能理解,只是话还是要想一想再说的。”
韩安国的这一番阴阳,让董仲舒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。
不过也是。
眼下,董仲舒出言,所凭借的只是一腔热血。
长久沉浸在学问中,自然是没有经历太多的的历练。
如此,言语交锋间,自然是比不过他们这一群在朝堂上打磨了多年的老狐狸。
“陛下,我……”
董仲舒还想解释。
刘彻却是微微摇头。
“董爱情理之思虑,朕亦是了解。董爱卿为我大汉一腔热血,这固然没错。只是,我大汉如今与匈奴关系不同以往,且匈奴已经表达了他们的真心实意,朕需要给他们回馈。”
却是刘彻淡淡地开口。
不轻不重地帮董仲舒说了几句。
看似责备,实则又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呢?
屏幕前张伟亦是清楚,此情此举的根源。
刘彻,如今对儒家、对董仲舒其实是很有好感的。
再加上,他们并不知晓张家和刘彻之间的谋划。
一腔热血空谈报国。
哪里知晓这群朝堂老狐狸的一举一动,都透露的极大的深意。
刘彻如此开口,将董仲舒摆在一个年轻人的位置上,他们这群老人自然是不能与他太过为难。
“韩爱卿,张爱卿所言,不知你认为如何?”
却是刘彻画风一转,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韩安国。
刚才他对张伟的几句点评,可谓是不咸不淡。
淡淡的褒扬,但,又显而易见地绕开了张伟的提议。
话又说回来。
刘彻对张伟的提议其实是很心动的。
当然,张伟的提议可不是字面上的意思。
可不是真的派人去教导匈奴。
那不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?
就算他相当这个冤大头。
大汉也不可能、刘彻也不可能允许。
实际上,张伟的这一番提议大有考究。
首先就是大汉派遣这么一只队伍过去,究竟干什么的?
自然不可能是像他们说的,是为了教导匈奴。
这支军队的数量,顾虑到匈奴那边的意见,自然是不会太多。
但,数量不多,亦是能在某些时刻起到奇兵的效用。
别的不说。
有这么一支军队驻扎在侧。
匈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心思戒备。
就如同悬挂的刀剑,让其心惊胆颤。
一心二用之下,势必会对其后续的判断有所影响。
再者,大汉向其派遣一支部队,用此借口,倒是显得名正言顺。
单单是驻扎探视消息,甚至只是为了与南宫阏氏传递信息,这些人也足够了。
至于所谓的教导匈奴。
就算大汉愿意教,他匈奴愿意相信吗?
谁会相信一个曾经的死敌,愿意倾囊销售自家的本领呢?
张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里。
即便是你有大汉的人,但你敢用吗?
就算是不敢用,眼下,你需要我大汉的物资。
尤其是,在见识到利益之后,张伟用脚都能知晓这群匈奴的心理。
肯定是想要在翻脸前尽可能多的争取利益。
如此一来。
匈奴这边势必会踌躇再三。
拒绝应该是不能。
张伟的提议,就卡在他们接受的临界点上。
先前大汉与匈奴的互市,其实就像是一把双刃剑。
之于大汉,为匈奴提供物资无异于以身饲虎。
对匈奴是单方面的有利。
但同时,大汉给予匈奴如此诸多的物资,又会让其难以遏制地贪婪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
原先生活在塞外的苦寒之地,大家都吃不饱,穿不暖。
故而,大家能够齐心协力,一同南下劫掠。
然而,现在,在大汉的帮助下,生活好了,有能力吃大鱼大肉了。
这个时候,大汉表示我愿意资助你们,愿意派驻军队训练你们。
即便是不愿意,匈奴势必不会轻易的撕破脸。
再者,即便是匈奴先后南下劫掠,他们势必也要考虑匈奴与大汉之间的国力对比。
考虑利益的损失。
势必不会像之前一般万众一心。
如此一来,与匈奴进行互市,虽说看似大汉的损耗多一点。
但,也并非是无益的。
台上的刘彻大概理解了张伟的思量。
或者说,他与张家之间的情谊,即便是并不知晓张家所问为何,但依旧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张家。
仅仅是张伟的一个简单的眼神,刘彻便放心支持。
反倒是跳出来的董仲舒,让刘彻有些无语。
至于一旁的韩安国,此时,他的内心应该是无比纠结。
纠结之处在于,张家似乎是态度转变了,一改先前坚定的想要与匈奴开战的心思。
不过,就是你这转变是不是有些太过彻底了?
与匈奴互市本就引人诟病,现在又想要派遣一支军队教导匈奴?
就算是打着这个幌子,大家是知道张家不可能做出什么损害大汉利益的事。
光是担着这个名声,就让人听着不舒服。
“陛下,老臣亦是认为,张家之决策有一定的道理。只是,我们是否应该仔细权衡再做考虑。毕竟,向匈奴派兵可不是一件小事。派遣兵士多了,容易让匈奴警惕,让匈奴与我大汉交恶。兵士少了,又难以展现我大汉的诚意。”
韩安国特地将诚意二字咬的很死。
显而易见的是。
他对张家的做法还是挺不满的。
你要向匈奴表现诚意,想要大汉与匈奴相好,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。
但是,你这诚意太足也不是一件好事。
看着这一幕。
屏幕前的张伟倒是笑意盈盈。
话说,如此之多的变数,他其实早就有所考虑。
只是,这群人漏算了一点,或者说情报上的缺失,让他们先天性的就不如张伟思虑良多。
阏氏就是他们漏掉的关键。
也是最不起眼但又决定性的一部分。
再说,人家阏氏已经是释放了善意。
而他这边,自然是要给出回应的。
这份善意,这份回应,若不是当事人,自然是不清楚他们的含义。
而大汉,在给许诺给了阏氏足够的利益、双方建立了更深层次的信任之后。
大汉派遣军队的这一波回应,明显就是给阏氏一个信号了。
你那边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,我大汉自然是奉陪到底!
韩安国虽然不知道张家要做什么。
他们的做法让自己很不舒服就是了。
不过,态度转变总是好的。
故而,韩安国没有太过阻止。
面对韩安国的诚意,张伟操纵的张旺川不疾不徐。
“韩御史,还请放心,我张家对此早有准备。且,我张家亦是大汉之人,自然是知晓大家之思虑。陛下,我张家愿亲派一部分商队随军前往匈奴。”
言罢。
张伟话锋一转。
“臣之提议并非是助纣为虐,而是作为我大汉之内应存在,即便是匈奴对这群人严防死守,亦是可以传递出些许信息。再者,借此机会,我大汉有名正言顺之义于匈奴驻兵,这是我大汉之机会!”
张伟的这番话说的是慢条斯理,言词有据,即便是韩安国有心遏制也是无能为力。
话又说回来,张伟的这一番话也透露出其心思。
一直以来,他从未放弃过一件事——与匈奴之间的征战。
或者说,他的投向只是暂时性的,一直以来,他张家所想都是马上要为战争做准备。
话说回来,其实韩安国这些所谓投降派,只是习惯了安定,不想让大汉陷入纷争。
不愿战争,并不意味着害怕战争。
对于这群老臣而言,尤其是韩安国的,更是从战火中崛起的。
他们从未有过害怕战争的思虑。
只是,他不愿意破坏眼前的这么一份和平。
张伟的这一番话,恰恰是卡在他们的心理界线上。
既不破坏两方的关系,又可名正言顺地驻军,亦是可以为大汉扎下这么一根钉子。
如此一箭三雕之举,且名正言顺,甚至连匈奴使者都有意。
他们自然是没有阻止的道理。
“那便依照张爱卿所言。朕会亲自择军队前往驻扎,张家亦是可以随朕挑选人手。韩御史,招待匈奴使者之事,朕就交给你了,一定要给朕好生招待,也切莫太过任其娇纵。”
刘彻直接拍板,将此事定下了基调。
“陛下英明。”
“诸位,若是无事,便退朝吧。”
Ps:跪求推荐票,跪求月票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