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流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 报名入学,古代养家日常,曲流水,起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穆子期三人在镇上的豆腐坊停留了一会, 当店主听到他们要卖黄豆时很是高兴。
“今年黄豆收成好, 可种的人少, 我也不骗你们, 我这里需要的黄豆不少, 这样吧, 五文钱两斤卖给我怎么样?”店主紧盯着穆子期不放, 通过神态看得出他是做主之人。
穆子期皱皱眉:“店家,这也太少了吧?你看芙蓉镇这方圆百里内今年种黄豆的有多少?大家都种水稻。我家不种水稻就得买米吃,价格太低回去没法跟大人交代。”
“不行不行, 小哥,我是实诚人,该多少就是多少, 这已经是最高价了, 再多我们买来也不划算,没有赚头, 豆腐现在才三文钱一斤。”店主慌忙摇头, 劝说道, “我这里的价格和县里的一模一样, 不信你们亲自去县里瞧过就知道了。”
“那我再想想。”穆子期见状, 知道价格高不了,也清楚这个店主平日里做生意很是实诚, 没听说骗过人,于是就拒绝店主的挽留, 三人准备还是去县里看看再说。
从芙蓉镇到平安县只有十二里, 这个距离对于赶车的他们来说,真的不长,路上穆子期还客串一把司机,见有几个人要同去县城,就收了他们两文钱的车费,让他们上车。
当然,他问的是那些衣着比较好、没有多少补丁的人,一般的村民可舍不得花这个钱,毕竟一个时辰就能走到的路根本不算远。
等到了县城,穆子期把牛车放在牛马店里,交了费用后,这才带着穆子清和陈香去找粮食店。他来过几次县城,对这里的布局、街道了然于心。
“希望县城的价格能高点。”穆子期对着一脸好奇、四处张望的两人说道,“干完正事,你们还想买什么?”
县城就是比芙蓉镇热闹,街道上干干净净的,分有人行道和车马道,隔段距离就会有垃圾桶,小贩做生意不敢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,让穆子期看了极为舒心。
大概是农忙刚过,今天进城的人不少,大街上熙熙攘攘的,操着各种口音、方言的人大声说着话,街上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裳,在各个摊子、店铺进进出出。
看着那些衣裙鲜亮的姑娘小媳妇,穆子期心里很是高兴。要不是这里的建筑、衣着不对,他还以为是在现代哪个集市上呢,比他的老家宁安县有活力多了,大家也不会对抛头露面的姑娘指指点点。
“我想买锅碗瓢盆。”陈香想到临走之前瑞珠的叮嘱,挠挠脑袋,憨笑道,“房子总算是建好了,我真不想自己开饭。”话说如此,想到自家的房子虽然只有三间房屋,但他已经心满意足了,这可是属于自己的砖瓦房,以后可以传给子孙的。
对于一个从小就没有攒钱概念的少年来说,才十七岁就能独立盖起三间大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,唯一不好的是,他欠了钱庄七两银子。
“没事,你晚上回家住,白天继续到我家吃饭。”穆子期知道一个人做饭的痛苦,下的米都盖不住锅底,做两个菜吃不完,一个菜又太单调,而且一个人吃起来没滋没味。
“那就好,我继续上交粮油费。”陈香一听,连忙顺着杆子往上爬,笑呵呵道,“我早就知道大郎会这般说。”
穆子期瞪了他一眼,对于他越来越厚的脸皮无可奈何,不过想到陈香继续和他们吃饭,那他也不用每天去挑水,其实挺划算的。
主要是老陈氏和瑞珠她们都爱干净,家里一天要用的水不少,早晚起码要挑一次,那木桶可是重得很,只有陈香才不当一回事,游刃有余。
想到这里,穆子期看到弟弟一脸目不暇接的模样,拍拍他的肩膀,问道:“三郎要买什么吗?”
“我不用买,不缺什么。”穆子清把视线从旁边的店铺收回来,连忙摆手。
穆子期摸摸他的脑袋,微微一笑,没有揭穿他内心的渴望。小孩子嘛,就算他家弟弟表现再懂事,还能不爱吃零食?刚才街上的烧鸡和卤肉出锅时,满街的飘香可是让大家直咽口水,包括他们三个。
他们三人先去绣坊,把老叶氏她们打的络子卖掉,然后还要买原材料,这一进一出,利润才五十文钱,要知道这可是家中三位女性大半个月的劳动成果。
穆子期看着笑眯眯的小二,暗自点头,嗯,大头都被绣坊赚了。他该庆幸老叶氏的审美观还在,要不然想接这个活也不容易。
办完这件事,三人在街上左弯右拐,在小巷子里走了一刻钟,他们终于到达穆子期稍有印象的榨油作坊。
到了这边一看,发现作坊的门口已经有不少农户在围着问花生收购的价格了。
“花生四文钱一斤,还行,今年的收成不错,唉,早知道我就多种几亩了。”穆子期刚挤过去,就听到旁边的老农叹道。
“大爷,你们家的花生亩产多少?”陈香忙问。他们家的旱地今年刚开始种,土地不够肥沃,收上来的花生他和大郎预估过,晒干后估摸着才三百斤多一点。
“亩产?四百斤。”大概是看穆子期和陈香年纪小,老农倒是耐心解释,“你们也是来卖花生的吧?那来这里卖就对了,粮店那里收购的价格没有这里高。”
“那黄豆呢?大概是多少钱一斤?”穆子期马上问道,“县里可有什么豆腐坊收购黄豆?”
“卖给豆腐坊?你们还不如卖给做大酱的,那家作坊新开,价格比豆腐坊高一点。”老农马上热心道。
穆子期见他如此好谈,就继续和他聊了一会,等作坊门前的人少了些,挤上去一问,果然价格如老农所说。之后他们再去新开的酱油坊去问价格,当听到黄豆三文钱一斤时,三人颇为满意。
就算只比镇上的价格高一点点,但蚊子再小也是肉,对于有牛车的他们来说,这段距离足以让他们心动。
回家前,穆子期趁机买了两根筒骨和半斤花生糖,后者他以为自己不爱吃的,没想到大概是口中寡淡太久,在点心店闻到那甜甜的味道时,他真是馋嘴了。
旁边陈香又在嘀咕这里的花生糖比老家那里便宜多了,大夏这里不错之类的。
穆子期没理他,直接拉着弟弟来到一家包子铺,对着店主叫道:“店家,来六个肉包子。”快到中午,他肚子饿了。
陈香一听,赶紧抢着付钱。
香喷喷的肉包子吃进嘴里,陈香总算不再嘀咕大夏和大金之间的区别了。
之后,穆子期等人又去集市上逛了小半天,看到合适的东西,再根据自家的需要买下来。
穆子期买了一只刚断奶的小狗,这是用来看家的。再见到有卖小鸡的,忍不住又买了三只回去,主要是现在村里的人都开始养鸡了,这样的话,他们家的鸡不算突出,也敢把它们放出去找食吃。
等路过一家书店时,听到门口的小童在叫卖可以知道大夏政策消息的《夏国新闻报》时,穆子期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下。
除了邸报,难不成官府把报纸都弄出来了?想了想,还是掏出六文钱买下两份报纸,一看最新的日期竟然是七月二十五的,看来时效性不高。
这是在大街上,他不好细看,只能大概扫视一遍,发现报纸的内容极为丰富,不仅有一些呼吁注意卫生和安全的信息,还有学校即将开学,哪个学校今年录取分数线的高低,最正面一版刊登的是如今大夏官府实行的政策,里面有些村长早已讲过,有些是没说到的,似乎和他们没有什么联系。
穆子期还看到上面说今年稻谷丰收,粮店的价格将会维持稳定之类的。
看完后,他随手把报纸塞给眼巴巴看着的穆子清和陈香,眼睛继续往旁边看去,看还有什么新鲜的。
难得来一趟县城,他们逛了不少时间,要不是背篓上快装满了,估摸着还想再逛。
结果,等到要回家时已经是下午了,穆子期见牛车上还有空位,就特意在城门口多等了一会,见有一对母女肯搭车,这才准备回家。
“大哥,以后有空的时候我能不能来赶车拉人啊?”坐在旁边的穆子清无视背后村民们的说笑声,低声在他耳边问起来,“我觉得每天有二十文钱的收入很多了。”比他奶奶和妹妹打络子挣得多。
“不好,风吹日晒雨淋的,家里有农活要干,有没有空不说,只是我们两个的年纪还是太小了,万一有人坐车不肯给钱呢?”穆子期摇摇头,虽然本地的民风淳朴,官府管得严,路上没有土匪路霸,但他们的年纪终究还是小了点,更别提才八岁的穆子清,让小家伙来载客,家里没有一个人是能放得下心的。
倒是陈香可以偶尔做做,只是想到大太阳底下,他们家劳苦功高的牛还在卖力拉车,穆子期就心疼。
“哦,我明白了。”穆子清的神情顿时蔫了下去,他现在可是知道银子的好处,和自家大哥一样,差点把整个人都钻进钱眼里了。
“驾——”穆子期扬起牛鞭,心情倒是颇为愉悦。今天的县城之行让他知道大夏政策的正确性,没见行人那勃勃的生气吗?看一个地方的百姓过得好不好,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了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花生和黄豆的价格不错,因为不用交税,他们得到的钱应该不算少。
回到家和老叶氏他们一说,大家都很是高兴,现在就看黄豆和花生晒干后还剩下多少斤了。
既然收完黄豆和花生,第二天一早,穆家和陈家开始做好种植玉米的准备。
穆子期看到又要开始干农活,想到还有六天才到开学的日子,不由得暗暗叹了口气。可是没办法,这种活不想干也得干。
这段时间日照充足,不用几天,等东西晒干后,穆子期就找村长借来一把秤,直接称重。
“黄豆一千两百二十斤,算起来应该是亩产两百斤多一点点,咱们家不卖完,自家还得留下一些吃,冬天可以发发豆芽,或者什么时候能用黄豆炖个猪脚。”穆子期说到这里就看向老叶氏,“奶奶,你说对吧?”
“嗯嗯,你说得都对,不能卖光,卖一千斤就行,折合下来有三两银子。”老叶氏脸上笑眯眯的,一下子有这笔银子进账,觉得总算可以松口气了。
“大哥,那花生呢,我家的花生卖不卖?”穆子清从袋子里摸出一颗花生,用手一剥开,露出里面饱满的果仁,丢进嘴里马上问道。
“卖一半,荔枝地收获的花生只有三百斤,咱们卖掉一半,留一半榨油和自己吃。”穆子期点点头,他家的花生管理不算好,比不上陈香那一亩地,人家一亩地就有三百多斤,比他们多。
“那一百五十斤就是……”穆子清心算不出来,不得已之下,只能在众人好笑的目光中,蹲下身在地上捡根树枝计算。
“是六百文钱!”不一会儿,他就算出来了,忍不住看向穆子期。
“对的。”穆子期微微点头。
“嘿嘿……”穆子清一乐。
那边,陈香把产量称出来后,也在皱着眉头,苦大仇深地开始计算价格。
“这一季的收获有三千六百文钱左右。”最终,他还是把数字给算出来了,笑道,“我把大部分都卖掉,留一些自己吃就行。大郎,原来种地的收入还不错啊。”卖掉后,他打算赶紧还一部分给钱庄,欠官府的债他总觉得全身不自在,生怕哪天被官府找个借口卖掉他的地。
“今年咱们正碰到好时候,明年其他人见黄豆和花生价格好,种的人也会变多,到时不一定有这个价钱。”穆子期保持冷静,农作物的收获涉及到很多方面,特别是天气,那是不讲道理的。
“说得也是。”陈香一听,自然明白这个道理,尽管如此,他还是很高兴。
回去还秤的时候,郝村长问了一下他们家的产量,见能挣到这么多,心里也颇为惊讶,笑道:“看来种黄豆比种水稻还要得钱。”他们家有二十亩地,是从军队退下来的时候分到的,都是上等的水田,他舍不得种黄豆,全部种了水稻,可今年水稻丰收,卖的话值不了多少钱,还不如留着自己吃,或者等再过一两个月,兴许水稻的价格会上升。
“什么时候运去卖?我家的牛车最近几天有空,可以借给你。”郝村长不等他回答,又问道。
穆子期顿时感激一笑,想到自家的牛的确运载不了这么多,本来还打算多走两趟,现在既然村长肯帮忙,自然不会推辞,就点头道:“好的,我们明天就去县里,明早我让陈香过来牵牛。”
郝村长点头表示同意。
“村长,您知道的,我家今年没种大米,就想着与其到店里买不如到您这里买,我奶奶说要买五石稻谷,您看怎么样?”穆子期和郝村长再闲聊几句话,说完种植玉米的事,就进入正题。
他其实还想着买多点,可想到早稻的口感不如晚稻好,就决定先买这么多。
“行,我这里肯定比粮店价格低一点。”郝村长当然没意见。
“也不用低,按照市价就行。”穆子期忙摇头,“奶奶说了,不能占您便宜,您帮助我们已经够多了。”
“哈哈,这算什么占便宜?你们买粮我们求之不得。”这时,村长的妻子林氏从内屋抱着肚子走出来,她现在的肚子好像有七个月了,圆滚滚的,让穆子期看得心惊胆战,不敢靠近。
“相公,你看子期的表情。”林氏是个和善开朗之人,见穆子期如临大敌的模样顿时乐了。
林父和林母正好散步回来,见状就忍不住说道:“都快要当娘亲的人了还那么调皮。”又面向穆子期,和气地问他玉米种植情况,拉起家常。
“应该能赶在入学之前种完,就算不能,我家也会请人帮忙。”穆子期笑道,不可能阻碍到他们兄弟俩读书的。
“那就好,读书最重要。”林母和老叶氏谈得来,爱屋及乌,她对穆子期也很好,临走之前还非要把一小袋麻花让他拿回去吃。
八月二十日,赶在昨天,穆子期请了村里两个人帮一天,总算把玉米都种完了,连荔枝地也不例外。如此一来,他自然能轻松入学。
开学这天,老叶氏非要全家送他们兄弟俩去。
芙蓉小学建立在芙蓉镇外的最东面,离最近的民居有半里地,所谓的教室是砖瓦房,两排相对而立,各有六间房,加上几间杂物房,正好围成一个“口”字,学堂的大门是一扇宽敞的木门,只要把大门一关,里面就自成一个小天地,学生想出来要经过门卫。
看来以后逃学不易了。穆子期暗想,随即一怔,忍不住自嘲。现在又不是小时候,那时候他不大懂事,加上头痛的毛病,逃学还能说得过去,可现在又如何一样?他已经不是那个衣食无忧的穆子期了,生活的压力、未来的期盼都压在他的肩头上。
再看看这座小学,除了建筑风格稍有不同外,乍一看,他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到现代的六七十年代。
“进去了记得好好念书。”老叶氏拉着穆子期和穆子清的双手,神情有着恍惚,但很快就清醒过来,转头对着穆子期,笑道,“大郎,你六岁启蒙的那天,我送你到学堂,你当时丢开我的手,兴冲冲地往里面跑,我喊都没喊住,没想到一转眼六年过去了,你还是得进学堂念书。”
穆子期一怔,儿时的记忆浮现在脑海里,他不由得笑道:“是啊,谁想到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读书?干农活太辛苦了。”
他看向穆子清,低头问:“三郎,你觉得呢?”在地里晒了几天太阳,即使每天都会戴草帽,但他们皮肤算是娇嫩,还是黑了两层,除了一口白牙,整个人都快没法看了。
“嗯,辛苦,我一定会好好念书的。”穆子清握紧拳头。
他们来得算是早的,看大门处有老师在登记名字,他们就照着队伍排队,不到一刻钟就轮到他们。
交钱、领书,和穆子期现代上学的程序如出一辙。
“交完束脩,领到书籍,今天可以回家了,明天辰正你们要按时来到学堂,不许迟到。”给他们做登记的老师笑眯眯说道,“记住了吗?”
穆子期点点头,暗自算了下,原来是八点钟上课吗?那还好,不算早,从清溪村走到这里,快的话四十多分钟就到了,比起一些更远的山村,该知足了。
刚才他就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得知自己早上要五点钟起床后,嘴巴已经高高撅起来。
书籍一共只有四本,据说以后还会发其他的,穆子期如获至宝,一拿到就马上翻阅,发现封面上印刷有“国文、算学、格物、农学”等字体。
难不成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内容?他赶紧翻开内容一看,国文还好,是从拼音开始教起,之后竟然还要学习《三字经》,只是他暗暗对照了下,发现里面的内容略有删改,不过影响不大。
再翻开算学课本,草草看了几眼,嗯,不在话下。再看格物学,发现是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,相当于十万个为什么那种类型。再看农学,咦?这个有点意思,竟然是教人种地的,里面还有常见的虫害防治,就是内容简单了点。
玉米大豆套种……穆子期看到这几个字顿时一囧,这么说他家之前还种错了?
越翻到最后,穆子期的心情就越好。看来,一年级的内容基本不用学,自己这个级跳定了,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,最好是先学完拼音,而且还要在学校表现优秀,要不然老师们肯定不会同意。
在这个时代,要拿出这一套逻辑严密的教科书,穆子期对穿越的三位前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虽然还记得一些现代知识,但想要记录得那么完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不说别的,连牛顿定理他都快忘记了,更别提它的推导过程。
当然,他现在的课本上没有牛顿定理。
穆子期觉得自己就像是重生回到了小时候,重新再上学,而如果这些学习的内容他都不能搞定的话,那自己得多废柴啊。只是要注意,他毕竟不是那种真正的天才,理解力和普通的成年人差不了多少,要注意出名的方法,不能急吼吼就表露出来。
还有,芙蓉小学有高年级吗?穆子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排队缴费,忍不住想到这一层。如果没有的话,他岂不是要跑到县里去读书?
“大哥,里面的内容我好多都不认识呢。”突然,穆子清的话把陷入沉思的他拉回来。
“没事,以后老师会教你的。”穆子期看了一眼书页上的拼音,说实在的,貌似让他读,他也读不准了。
“对,还有老师教。”穆子清恍然大悟,把书本仔仔细细地放回自己背后的小书箱里,大眼睛看着人群,低声道,“大哥,真的好多人,有些年纪比我们还小呢。”
穆子期早就注意到了,他发现年纪小的不少,大都是七八岁左右,而年纪比他大的不算多,主要是他这种年纪已经是半个劳动力了,家长一般不会放人,更何况大家都觉得年纪越小,读书就越有优势。
不说别的,他们村有十五人适龄读书,可最终一起来报名的却只有八个,其中他们家就占了两个。还有,令他觉得惊奇的是,袁家的三郎、四郎都来报名了,没想到袁三郎平时不受宠爱,读书竟然没忘记他。
穆子期觉得自己要重新评价袁宏图的行为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