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冷酒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 第124章 高僧一宁,梦回运河前朝路,水冷酒家,起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四万三千座!”
这么多!王连脸上泛出苦涩,这要是挨个寺院进行估价,只怕十年也走不完,到那个时候,赵若兮早就嫁了。
“只能选择上策,但这也太危险了。”
“桑哥祸国,黎民水火,人人得而诛之。 ”赵孟頫这句话等于没说,想让王连秉承正义,别顾忌个人安危。
“大人,我要想接近他,这个名字不能用,修建会通河,也有些官员知道我。”王连道。
“此事不难。”
赵孟頫说着,进了里屋,找出一张空白的户籍证明,王连想了想,还是化名为王禄,赵孟頫立刻写在上面。
酒菜很简单,王连也是饿了,没客气地跟赵孟頫一起吃吃喝喝,继续打听关于杨琏真加的情况。
毋庸置疑,杨琏真加是一名很有权势的僧人,正是在他的极力推动下,道教陷入黑暗时期,忽必烈甚至下令烧掉了除《道德经》之外的所有道教书籍,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。
杨琏真加目前在平江城枫桥寺,也就是苏州城外的寒山寺,并且将那里经营成他的私家办公场所。
“大人,有没有曲谱,给我找两张。”王连道。
“呵呵,未曾想到,你还懂得音律。”赵孟頫笑道,很随便就找到几张曲谱,交给王连。
王连取出凤鸣笛,在赵孟頫的指点下,吹奏出这些曲目,旋律没得说,但伤感哀婉,令人心情有些沉闷,但赵孟頫却非常受用,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不同。
元曲,也就是戏曲,流传后世的知名作品就有《窦娥冤》、《西厢记》等,还渐渐发展成昆剧、粤剧。
“此玉笛来历不凡吧?”赵孟頫好奇地问。
“偶然所得,除了水利,我也就这么点爱好。”王连道。
“呵呵,君子不夺人所爱,王大人尽可放心。”赵孟頫笑道。
对于凤鸣笛的来历,王连不便多讲,他研究元曲,只是学习记录曲谱的方法,他所能想到接近杨琏真加的途经,只有音乐这一项。
杨琏真加不缺珍稀之物,献宝是没用的,更何况王连也没有宝贝,他想起了现代的《大悲咒》、《心经》等佛教歌曲的旋律,既然杨琏真加是僧人,或许能够用这些打动他。
跟赵孟頫相谈很融洽,王连觉得能够要来他的书画作品,却没开口,带着这些,就等于昭示了他跟赵孟頫的关系,还不如没有。
很晚,王连告辞赵孟頫,找到一辆马车,回到驿馆休息。第二天上午,王连整肃一新,离开大都,赶往南方的平江。
这次出行的方式,王连选择了泛舟运河,乘坐车马来到通州,坐上客船,沿着元朝大运河的路线,一路向南。
首先经过一段运粮河,进入海津稍作停留,接着又通过当时的御河,进入刚刚疏浚的会通河,然后是济州河,就这样走走停停,一个多月后,王连到达了徐州。
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,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,曾经叫做彭城,被曹操改变为徐州,一直延续至今。
此时,徐州已经成为元朝大运河的枢纽城市,向西为古汴水,向北、向南为古泗水,两水汇集,水量充沛,而黄河改道,夺泗入淮,不但成为运河水道的一部分,更是成为了水上交通的大动脉。
王连在运河跟黄河交汇处下了船,沿着黄河岸边行走,看到了两处高大的牌坊,上方分别写着“渠通南北”、“大河前横”,字体浑厚,很有气势。王连记起,后世这里还有个牌坊,上写“五省通衢”。
在这里,到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,王连途经高岗上的一个小村,就看见一处石碑上面刻着孔夫子的感叹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
拿着兵部的文书,王连挑了一家上好的驿馆,就在徐州住下,顺道欣赏一下这里的人文风光,照比东昌城,这里更显得繁华,人流量很大,遍地商贾。
可看的旅游景点很多,大部分都跟汉朝文化有关,因为这里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,大元的铁骑破坏得也不多。
正是阴历的九月九日,王连手拿一把折扇,来到位于洞山南麓的茱萸寺,这里也是当地最兴盛的寺院之一。
站在寺院前方的山坡上,王连不禁想起王维的那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感叹地念诵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
“这位施主,定是来自于遥远的异乡吧!”
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,王连被吓了一跳,什么人啊,走路也没个动静。回去看去,却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僧人。
此人两侧额角凸起,显示出修为不凡,两道浓眉如墨,形成标准的半圆形,眼睛不大,神光四射,身穿浅灰色僧袍,脚下一双草鞋,手握一串念珠。这串念珠非常特别,灰色白,竟然被雕刻成人类头骨的形状,颇有些诡异。
“大师,幸会,在下王禄。”王连抱拳道。
“贫僧一宁,听闻施主感叹,打扰了。”
“大师客气了!”
“相识不如偶遇,不妨移步贫僧舍内一坐。”一宁发出邀请。
“好吧!”王连点头,又问:“您是茱萸寺的高僧?”
“非也,贫僧自幼出家,一直在普陀山,也是途经此地,便向寺院要了一处地方歇脚。”一宁道。
王连跟着一宁,翻过山岗,面前是一座小小的寺院,上方并没有牌匾,冷冷清清,进入里面,也只有几名老僧,正在清扫庭院。
看到一宁进来,老僧们齐齐施礼,从这一举动看来,一宁的身份却也不简单。
茱萸寺就在不远处,熙熙攘攘,而这里却并没有人来,一宁邀请王连坐在一株百年银杏树下,有老僧奉上清水两杯。
“一杯清水,悠然心迹,声色无痕,是为般若。”一宁道。
“大师的境界,在下不能及也!”王连道,一杯清水都能看出智慧来,让他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“施主并非此红尘中人,因何非要踏入呢?”一宁笑问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